必须承认,每位读书少年都是一粒文学种子。正是有了园丁们的辛勤浇灌,有了少年梦想在校园里的落地生根、开花、结果,才有了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对母语的热爱,有了中华民族泱泱文学大国的称号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校园文学的确在校园里很是热闹了一阵子,但随之就在悄然兴起的下海热里立见潇疏。潮来潮往二十余载。随着年华和阅历的增长,每个过来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深思:不管观点如何转变,诚信依然是一切社会制度由此建立的基础;不管物质财富以何种方式积累,精神价值依然是衡量人生高度的重要标准。如其不然,心灵的和平就无从建立,社会的和谐也只能是一句空话。
让人感到十分欣喜的是,高潮过后,仍有一些人坚守着渐渐清淡的文学阵营,在一方小小的园地里耕云锄雨,时播五谷,而且一坚持就是十年。这就提醒我们,谁能在浪沫余生中尽快沉潜下去,做自己能做的事,做自己愿做的事,谁就能像荒郊野地里随处可见的小花小草一样,构成自己平凡而朴素的人生景观,而不是像黄叶浮萍那样,在风浪中永恒地飘泊,来了又去了。
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、能力的递进、品质的生成、人格的建立,它还是创造;校园时光不仅仅是一种规范,一种流程,而是克服了技术化、市场化倾向后,所有校园人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梦想……
我们有理由相信,捱过了秋的寂寞,冬的凄寒,迎来第二个春天的陇西二中校园文学百花园,一定会迈向百花争艳,英才竞芳的美好明天!